b2科目四模拟试题多少题驾考考爆了怎么补救
b2科目四模拟试题多少题 驾考考爆了怎么补救

南旺分水龙王庙 水兽_南旺分水龙王庙收费吗_南旺分水枢纽工程

电脑杂谈  发布时间:2017-03-15 21:08:06  来源:网络整理

自此形成一道三坝连接的拦河石坝,自明以后,统称为戴村坝。清代雍正四年(1726年),雍正九年(1731年),乾隆十三年(1748年)对戴村坝屡加改建。道光二年(1822年),为便于泄洪排沙、减轻对戴村坝的冲刷,于坝北增筑三合土溢洪坝,后称为灰土坝。光绪三十年(1904年)漕运大臣窦子桂改修三合土坝与拦河石坝之间的太皇堤,后人称之为窦公堤。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监修戴村坝总工程师孔令瑢又对石坝残缺部位进行较大的整修加固。为引汶济运贯穿运河南北起了重大作用。

戴村坝自建成以来屡次改建加固,由左(南)至右(北)分为五段,依次为南引堤450米、戴村石坝437.5米、窦公堤900米、灰土坝262米、北引堤70米,总长2119.5米。

戴村石坝长437.5米,从南至北分为滚水坝、乱石坝、玲珑坝三段。2001年8月,汶河洪水将戴村石坝乱石坝段冲决,决口宽度125米。2002年4月至2003年8月,按照保护历史古迹,恢复原貌的原则,对戴村坝工程进行了修复,修复后的乱石坝顶高程为49.8米(黄海高程系)。

2、南旺分水枢纽工程及龙王庙古建筑群

元代建都北京后,为了达到南北物资交流的目的,从任城(今济宁)向北经阳谷县张秋镇至临清开挖会通河,成为南北运输的主要航道。明初,因黄河决口,会通河淤塞,运河漕运中断。明永乐九年(1411年),工部尚书宋礼奉旨疏浚会通河,因南旺运河地势较高,水量不足,影响了运河的畅通,宋礼采纳汶上民间水利专家白英的建议,修筑戴村坝遏汶水,开挖小汶河引汶水至南旺入大运河,在汶、运交汇处设分水口,使汶水北流以济漳、卫,南下以济黄、淮。它以漕运为中心,因势造物,相继兴建了疏河济运、挖泉集流、设柜蓄水、建湖泄涨、防河保运及建闸节流等一系列结构缜密的配套工程,从而有效保证了大运河连续500余年畅通无阻。南旺枢纽工程系庞大而完整的系统工程,凝聚了数代乃至数十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龙王庙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年),至清代不断增建,渐渐形成了众庙集聚的建筑群。分水龙王庙建筑群包括龙王庙大殿、戏楼、禹王殿、水明楼、宋公祠、白公祠、关帝庙、观音阁、莫公祠、文公祠、蚂蚱神庙及和尚禅室等10余处院落,占地南北长220米,东西宽255米,面积约56100平方米,其中建筑占地9338平方米。各个建筑虽年代不一,风格各异,却布局协调,院落交错,堪称为明清庙宇建筑的大观园。

建筑群周围数百米处,耸立四座土山,均高达60多米,向庙群作朝拱之势,称为“四山拱卫”。昔日的龙王庙建筑群气势恢宏,四方朝拜、八面威风。龙王庙建筑群位居河右岸,四座大门直冲运河。滔滔汶水由东向西迎面而来与大运河呈丁字形交会,为避汶水冲击,沿岸建造高4米、长约220米的石剥岸,有4处台阶直通大门,台阶两侧,官商船夫可在此下船拾级而上,有8个巨形石雕水兽兀立岸边,作盘卧状,石剥岸下竖有12根石桩,用以挽缆船只。

隔河相望,汶河北岸土山上有望湖亭,亭上有楹联:四山朝拱三湖月,一水绿分两岸春。亭中设有矶石凳,游人可以坐亭弈棋、纳凉歇息。

每逢农历三月十五日香火古会,游人如织,联袂接踵。迎河而建的庙群大门,巍然壮观,门楼宽10米,三楹。大门外建木结构牌坊,两层飞檐,造型美观,悬匾额3块,右为“海宴”,左为“河清”,中为“左右逢源”,为清代浙闽总督汶上人刘韵珂所书。

进得庙群大门,院中偏左有古槐一株,粗约两围,高大茂盛,蓬蓬然如伞盖,树荫遮得大半个院落。

此路核心建筑是龙王庙大殿。大殿始建于明永乐年间,红墙绿瓦,朱门屏风,飞檐斗拱,斜山站角,风铎悬坠,四梁八柱,雕梁画栋。大殿宽15米,长21米,高13米。殿内塑有神像22尊,正中塑龙王坐像,高约3米;龙王像前左右屏立两尊站像,一持“印玺”,一持“圣旨”;再前塑一木刻站像。左边靠后墙有漳漕河督大王和金龙四大王泥塑坐像;右边靠后墙塑宴公、萧公坐像。靠山墙两侧,各塑站像4尊,有风神、雨神、雷神、闪神、雹神等,各持自家法器,服饰有别,神态各异;右前角和左前角塑有“土地爷”和“运河指挥”坐像及4尊站像,雕工精巧,栩栩如生。一入殿门,便有“劈流神勇”匾额高悬,正中上方悬挂“广济分流”、“疏流利运”、“庥被汶泗”3面匾额,两边是“总制分流”、“广济群生”等匾额,殿内共悬匾额30面,均为明清两代官绅名家所书。

龙王庙大殿左右两侧有钟鼓楼,右边又有字纸楼。字纸楼,无梁无椽,纯砖瓦结构,上书“敬惜字纸”四字,此楼专为焚烧字纸用。大殿前方是戏楼,上悬“大舞咸池”匾额,匾下为木制月窗,门楞形,雕刻细腻玲珑。戏楼底层便是大门走道。

由龙王庙大殿依次向左,便是禹王殿和水明楼。禹王殿高阶月台,层脊蟠龙瓦装饰,顶覆绿黄瓦,殿长15米,宽8米,高10米。殿内塑有禹王像,神态自然,穆如清风。殿前楼台,宽18米,长25米,高4米。正中开拱券式过道,装有门扉,从运河上岸登阶,由此入禹王殿。

台上建水明楼,宽10米,长20米,高8米,歇山式,清人乔松年题写匾额“水明楼”,楼前檐亦有三匾,左为“四山朝拱”,右为“二水分流”,中间是“银汉分光”。雕栏石案,朱阁绿柱,凭栏远眺,运河逶迤,汶水滔滔,帆樯如林,舟楫如梭,令人心旷神怡。

水明楼下西侧,有假山一座,奇石磊磊。旁立御碑亭,亭内碑石,是清乾隆帝6次南巡过南旺分水龙王庙的赋诗碑。

再左是宋公祠,是纪念明朝工部尚书、治运专家宋礼的建筑。祠长19米,宽8米,高10米,灰墙灰瓦,朴实庄严。南旺分水龙王庙 水兽正殿中塑有宋礼雕像。祠内外碑碣众多,今内存8块石刻壁碑。其中较重要的有明嘉靖十九年立“皇明宋尚书像赞碑”、“寄沙囊碑”等,保存完好。

两侧偏殿,各有一尊配享塑像,一是济宁州同知潘叔正,一为汶上农民水利专家白英。三人治运功高盖世,因此自宋公祠建成后,明清两代官绅文人慕其治漕功勋卓著,专程拜谒,或路经顺便瞻仰,作文赋诗,至今还有“宋家的河,白家的泉,潘家的闸”的故事歌谣流传。

傍宋公祠而建是“白老人祠”。清雍正四年白英被敕封为“永济神”,光绪五年又敕封为“白大王”,故又称“永济神祠”和“白大王庙”。白大王庙始建于明正德七年,三楹殿内塑有白英像。有垣墙和大门一座。

此外,还有莫公祠、蚂蚱神庙、关帝庙、观音阁等建筑。因南旺扼运河咽喉,事关漕运重责,因此清朝专门在南旺设立了汶上县南旺分县,县衙就设在龙王庙群观音阁后面,衙门还设文训、武训、河标营、操标营,并设置了张公书院和南旺义学等。这些建筑与龙王庙群已经浑然一体,更增添了南旺分水龙王庙建筑群恢宏气势。可见,分水龙王庙是一融汇了多种文化内涵的古建筑群体。由于历史的原因,南旺运河枢纽废弃,分水龙王庙败落。

2006年10月,汶上县人民委托省文物科技保护中心编制了《山东汶上分水龙王庙部分建筑抢修保护方案》,并报国家批准,对关帝庙、观音阁、文公祠、宋公祠进行抢救性修复。自2008年3月27日开始,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清华大学、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多个单位分两个阶段联合对汶上南旺分水枢纽及龙王庙古建筑群进行考古发掘,发掘面积3000平方米,清理运河北堤40余米,木桩100余米,碑刻20余通,并在汶上县南站曹村、康驿苏桥发现蜀山湖堤遗址2000余米,收集文物10余件及珍贵原始照片等图像资料。

南旺分水龙王庙收费吗_南旺分水龙王庙 水兽_南旺分水枢纽工程

我们对南旺枢纽工程大遗址保护工作的规划设想是:

(一)规划建设南旺分水枢纽工程遗址公园的设想。根据济宁市人民公布实施的《大运河(济宁段)遗产保护规划》,今年5月份,县组织文物、水利、建设、规划和南旺镇等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就南旺枢纽工程遗址保护工作专门赴西安、洛阳实地考察学习。我们借鉴外地成功的大遗址保护经验,结合汶上县城乡发展整体规划,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拟在南旺分水枢纽工程遗址建设遗址公园,具体规划设想分两步:

(1)、圈定、保护区域,实施生态修复。沿大运河和小汶河两岸划定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地带,以分水口为中心,圈定“T型”保护区,结合新农村建设规划,保护区内的居民全部迁出,妥善安置,进行河道大清理,对违章建筑、生活垃圾等彻底清除,对河道和堤岸进行简单的平整和绿化,设置工程标识说明牌,开辟沿河道环形游览路线,配置环保动力车以方便游人。根据初步调查摸底,保护面积约4500亩,保护区内现有居民6000余户,人口约2万人。我们确保用十个月的时间完成这项工作。

(2)、恢复水系,调水入运,再现分水景观。我们拟聘请高层专家,编制《南旺分水枢纽工程考古遗址公园规划方案》。南旺分水龙王庙 水兽我们的设想是,以分水口为中心,恢复周边部分运河故道、石剥岸、分水嘴、码头等;尽量实现上游从戴村坝引水,疏浚小汶河,重建马踏湖水柜,清理运河故道,修复十里闸、柳林闸、寺前铺闸等水工设施,调水入运,展示运河枢纽工程,再现分水壮观场面。在此,恳请各位专家对这一设想实现的可能性进行评估论证并提供技术帮助。

(二)龙王庙古建筑群保护和建设的设想。目前,龙王庙大殿、戏楼、水明楼、过厅、白公祠、潘公祠、白大王庙等已不存在,拟借鉴洛阳定鼎门保护方式,实施考古遗址保护。即在水明楼、牌坊和戏楼基址上复原建设一面建筑群,其内部在充分展示原有建筑遗址的基础上,采用钢架玻璃结构,实现考古遗址保护。这样,从外观上看是恢复了古建筑,从内部看展示的是原有古建筑的遗址。通过这种方式,达到既有效地保护了文物,又能展示原有建筑历史风貌的目的。

(三)建设南旺分水枢纽博物馆的设想。近期,我们组织有关人员到杭州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聊城运河博物馆和良渚文化遗址进行了学习考察。结合南旺分水枢纽工程遗址的实际,建设南旺分水枢纽博物馆。该馆将以运河分水为主题,集收藏、研究、展览、展示于一体。除展出一些出土文物和图片外,还将通过沙盘、多媒体、三维等多种高科技手段,充分运用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融合运河历史文化,将枢纽工程的昔日风貌生动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3、柳林闸工程遗址

南旺枢纽建成之初,分水口两侧无闸控制,效果不佳,于是建闸控流。据《汶上县水利志》记载,古运河上原建的节制闸主要有五座(县境内):寺前闸、柳林闸、十里闸、开河闸、袁口闸。全为木、石结构,闸基以下均有4~5米长“万年桩”成排而立,桩径在0.2~0.3O米(木质多为红松、柏木),闸门多系单孔,跨度4米,木质闸板,人工启闭,闸顶用闸板搭成以便通行。

明成化六年(1470年),郎中杨恭在分水口南北分别建柳林闸(南旺上闸)和十里闸(南旺下闸),对水量进行有效控制。柳林闸为南运之第一闸。南旺以南,湖水甚多,不用考虑运河水量不足的问题,因此柳林闸基本上是长期关闭,只有北方水量充裕而南方水量不足时才开启。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知县闻元灵重修柳林闸。1959年运河西移后废除。此后在闸基础上建桥,改为两孔,两侧残留有雁翅,闸附近河面较宽,闸西北遗留石堤20米,闸西南遗存石堤6米,闸南侧有古槐一株,河沿岸植被茂密。

十里闸放船与柳林闸密切配合,酌情启闭。清人张伯行对分水时柳林闸和十里闸的使用有详细的记述,“柳林闸为南运之第一闸。南旺以南,湖水甚多,不虞水少,故柳林闸宜常闭,南旺以北,止恃此一线之水,故十里闸,开河闸宜常开。但恐北既有余,而南或不足,又宜暂闭十里闸,将柳林闸亮版一块,以接济南运,然惟北运之水有余乃可,不然,恐南有水而北又无水矣”。“十里闸不下版,故粮船一过柳林闸,柳林闸下版,即可竟过十里闸与开河闸,而直抵袁家口闸矣。若北运之水既盛,而柳林闸以南,水或不足用,即将此闸下版,柳林闸亮版一块,而南运自无不足矣。然又宜视分水口水势之大小,若水分口不足六尺,十里闸即宜酌量下版数块,若仍不足六尺,即宜再下几块,若足六尺即止。若过六尺,即酌量启版,盖以六尺为率,过即当启版,不足即当下版,而开河亦当下版,总贵相机启闭,斟酌得宜也,然此为北河水小故也。若北河水势足用,遇汶河水大,即宜将柳林、十里两闸闸版全下,使水由斗门入南旺湖,蓄之备用。”这两座闸是控制南旺分水量的关键建筑物,寺前闸和开河闸又可为其起辅助作用。它们都是叠梁闸门,用开闭和版数作控制水量的手段。


本文来自电脑杂谈,转载请注明本文网址:
http://www.pc-fly.com/a/shumachanpin/article-37702-1.html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暴力、反动的言论

      热点图片
      拼命载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