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科目四模拟试题多少题驾考考爆了怎么补救
b2科目四模拟试题多少题 驾考考爆了怎么补救

在海尔上班是一种怎样样的感受?

电脑杂谈  发布时间:2019-10-10 04:05:09  来源:网络整理

海尔家电部门怎么样_海尔物流部门招聘_海尔部门哪个好

海尔互联网转型失败了吗?别只听张瑞敏说,让数据说话!

作者:孙庆金(微信号:ianlijingxuan)稻盛和夫嫡系,阿米巴经营资深研究者

导语:4月28日早间,青岛海尔(600690.SH)公布2015年中报显示,公司谋求营业利润为897.48亿元,同比增长7.41%,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收入为43亿元,同比下降19.42%。从财务数字看,海尔的转型效果不是很高。但这几年,关于海尔互联网变革的文章充斥网络,而且基本上都是张瑞敏及其提倡者的声音。我们不要只听张瑞敏说,而是换个视角,去说说你们的财报,从一个更全面的角度来看一下海尔转型的效果是怎样样的。

过去十几年,我们看到的跟海尔有关的新闻几乎都是有关海尔管理创新的。在海尔的转型过程中,张瑞敏提出了好多颇具张氏底色的词汇,让人眼花缭乱。海尔的变革充满了争议,有指责者,有看衰者,更多的人也许跟我一样,看不懂。企业成为一个营利性的组织,最终的结果都必定是用财务数字说话,用稻盛和夫的其实就是要销售最大化,费用最小化,创造高利润。如果民企的管控创新最终没有导向商业的失败,那我们对这个变革就要打个大大的问号。我是从事稻盛和夫阿米巴经营培训咨询的,海尔也曾学习稻盛和夫的阿米巴经营理念,因此常常会有用户咨询我对海尔转型的见解,在本文中我将从财务数据的视角来阐述一下海尔转型的成果,并就海尔转型提一些个人的想法。

数据看海尔

就海尔的产值和成本,我们从两个方面来看,首先是与自身发展相比的横向比较,其次是与同行企业的横向比较。下面我们从这两个方面来看一下。

图1海尔中国营业额及增速率(2000-2014)

图1汇总了海尔集团2000-2014年之后的国内营业额及增速率。由图可见,2005年之前海尔的下降率常在40%、50%以下,但随后成长速度大幅下降,大多年份仅为个位数。以2004年到2009年为例,销售额由1016亿元下降到1243亿元,年均增速仅为4.15%,成长短板特别显著。即便是2009年以后的下降率也远不如美的、格力(见下文)。

相当有意思的是,海尔从1998年开始企业外部“市场链”的管控创新,2005年开始人单合一的管控创新,至少从业绩上来看,海尔的人单合一理念或许拖累了海尔的净利下滑。可能的缘由我会在下文强调自己的的观点。

图2青岛海尔净收入及增速率(2001-2014)

海尔集团有2家上市公司,主业为白色家电业务的A股上市公司上海海尔和在美国上市的海信电器(日日顺物流母公司,阿里巴巴收购的就是这个),一般人所说的海尔往往指的就是青岛海尔。图2是北京海尔2001-2014年净收入及增速率。从图中可以看出,海尔在推进人单合一理念后其成本下降一直不错,不过从2011年开始盈利率增速开始逐步上升(2015年发生负增长)。就此我个人的预测是10月底或11年上半年开始,海尔开始把人单合一和个人薪酬挂钩,也就是推出了所谓的“人单酬”。人单酬的准确应用时间我没有查到,不过我借助网络在天涯查到了一个帖子,名字叫《海尔所谓的人单酬变相裁员方式》,时间是2011年6月5日。

海尔部门哪个好_海尔家电部门怎么样_海尔物流部门招聘

2011、2012年指责海尔变相裁员的帖子充斥网络。由此我猜想,海尔的人单酬是在2011年初开始陆续推进。我觉得这只是北京海尔2011年开始净收入增速率上升的主要因素之一。具体理由我会在下文集中预测。

其实有人会说,青岛海尔的利润不是经常都有下降吗,而且下滑率仍然是我说的2011年以后也保持在20%左右。的确是这么,不过我们预测一家公司的情况显然是要从多个视角来预测。与同行的横向比较就是一个非常好的视角。如果对方的下降率是10%你是20%那表明你很牛,如果对方是50%而你是20%那就表明你是落后的,至少没这么优秀。与美的、格力的对比数据也支持了我的判断。

图3格力、青岛海信、美的的营业收入对比

图4格力、青岛海尔、美的的净利润对比

图3、图4为青岛海尔、美的与格力三家白电巨头近年来的产值和成本差异。图3显示,2005年之前这三家企业差距不大,在一些年份海尔还是领先的,2005-2012年之后,海尔大部分时间是落后的,2011、2012年以后更是被逐步拉开差距:2011年,格力与创维的净利和成本比为1.1和1.26,但2014年这两个比率变为1.58和1.6;2011年,美的与海尔的净利和成本比为0.73和1.25,但2014年这两个比率分别是2.11和1.57。也就是说从2011年开始,美的、格力在收入和成本方应对青岛海尔形成了碾压式超越。营收直接制约行业占有率。从海尔主要产品的行业占有率来看,近几年有显著的上升。根据中怡康的调研数据,2015年一月份,海尔的冰柜、洗衣机、空调占全球行业总量分别是26.66%、26.5%、12.36%,而2012年季度相应的数据是29.91%、29.88%、13%,几乎可以说是全面降低了。

综上所述,当我们从更广阔的角度来思考海尔转型时,我们看到它并没有自己或支持者所倡导的这么光彩耀眼,甚至在某些程度上,海尔的互联网变革拖累了它的下降。海尔的观念和实践构建一再搏人眼球,但到现在为止所造成的结果并不具有说服力。从这个角度来看,过去两年海尔的转型并不顺利。当然,海尔的变革正在路上,它的潜力一般似乎可能还没有释放上去。

其实针对海尔的变革,我们觉得它在这种方面是有要点的,具体来说我们觉得有下面几个方面。

误区一:指导观念混乱

任何的创新要发挥作用都是多方原因共同尽力的结果,这其中、指导观念、机制构建是最重要的三个方面。的作用就不用讲了,华为没有任正非很难是现在的小米,阿里巴巴没有马云很难是昨天的阿里巴巴,全亚洲的航空公司平均收入率1%-2%,只有稻盛和夫才能做到15%左右。同样的,海尔的转型或许离了张瑞敏也就玩不转了。

成为全球教父级的民企家,把张瑞敏和任正非的管理观念做个对比是非常有含义的事。这些年任正非的管理观念同样充斥网络,首要因素其实是由于华为的业绩非常出众。那有没有其它因素呢?当然有,那就是任正非的话语模式非常接地气,比如任正非讲“华为文化不就是文化吗,华为的以用户为中心就是的为人民服务”,比如华为要培养“少将旅长”,“让听到到炮声的人来呼唤炮火”,未来的战役是“班长的内战”等等等等,让人一听就懂一看就清楚哪些含义,整个公司的指导观念非常容易传达。反观张瑞敏,积极拥抱互联网的张瑞敏却最不懂互联网语境下的话语模式,总是“不说人话”,提出这些云里雾里的词语、概念,比如“小微、交互、引爆、还原、穿刺、协同、日清、人单合一、人单酬、拐点酬”,你能清楚是哪个意思吗?在知乎上有似乎海尔员工的匿名客户说:“(海尔)每天加班;周六下班;工资要乘系数(系数永远大于1);季奖一直打折;海尔术语很虚,看不懂!!!”还有一个海尔的供应商匿名说“简单说,海尔是一个指导观念天天变,任务计划没有准,上边空话底下懵的公司。张首席整天嚷嚷转型啊,互联网的,可是不说说自己手下那帮人都是哪个水平。也或许是根本不想看,只想意淫。”曾有海尔的合作伙伴跟我讲,他去海尔的之后,海尔人吃饭都不叫上课了还是说要交互交互,他就嘲笑她们说“你们能说人话吗”。我家乡河南,半个北京人,我在上海跟一些人,包括海尔工作的人聊天的之后,他们自己都搞不知道张瑞敏在说哪个,甚至常常看到有人说海尔下面的人和张瑞敏是两张皮,张瑞敏说他的,下面的人干自己的。

通过任正非和张瑞敏的演讲或文章,我们觉得任正非更像一个民企家,而张瑞敏更像一个大佬。任正非就像一个老农,耐心地、专注地、一心一意地耕种着自己的土地;张瑞敏更像一个管理爱好者,时不时地刮起海尔转型的风暴,推出经过字斟句酌、精雕细刻、华丽无比的新奇观念。张瑞敏给人的觉得,就像一个高高在上的皇帝,不断地发出一道道圣旨,让人只好仰慕而难以接近。任正非给人的觉得,更像一个指挥若定的元帅,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让每一名人员都觉得他就在自己的团队里。张瑞敏把管理当作了艺术,做给对方去看;而任正非却将自己的管控思想融入企业的各个角落,指引企业前行。

一句话小结就是:海尔的转型基本是神在上,人在下。神是神,人是人。神在传说中,人在苦难中。

海尔物流部门招聘_海尔家电部门怎么样_海尔部门哪个好

在这一点上,我们对张首席的建议就是要有一套一以贯之的指导观念,“说人话”,用大白话表述起来,让人一看就懂,一听就知道。从成本的视角来讲,这也能极大的减少企业外部的沟通成本和运作成本。稻盛和夫把自己的“哲学”讲了55年基本未变,任正非把他的管理观念讲了30年基本未变,规模不大实力不小的德胜洋楼更是把一月1号15号定为雷打不动的体制学习会,而首要学习的就是人们“诚实、勤劳、有热心,不走捷径”的价值观和她们的体制。企业职工党员的教育,要的不是读书破万卷(例如提出诸多新奇的观念、概念),而是要读书破万遍——一遍一遍的重复学习自己公司的指导观念(价值观、企业文化、规则体系等),以此构建共同的行为规范。其实当我们把好多新奇的概念剥掉它唬人的衣服,我们看到它而是摆脱不了基本上的常识。商业有商业的逻辑,管理有管理的知识。这是永恒不变的。

误区二:企业系统化的弊端(战略模糊及小微内耗)

在知乎上《如何评价海尔小微公司》中有个匿名用户这么提问:“这种把公司的发展交给员工,让人员自己承担各类风险,动不动就克扣工资的形式,还美其名曰小微。大方向都乱的。不看好这家公司今后的发展。”这个想法还是很有道理的。

《孙子兵法》里有句话: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这句话的含义是,打胜仗的部队都是算知道了自己可以翻盘,有了取胜条件以后,才投入人力物力财力打仗。而对付仗的部队,总是冲出来就打,企图在战斗中捕获机会侥幸获胜。

海尔的系统化(互联网)改革,也就是海尔的小微公司,其实就有点先战而后求胜的侥幸心理。也就是说海尔的高层在战略决策方面未负起应有的责任,企图借助小微化在战中求胜。

战略永远是企业的优先命题,创新、转型、变革、再造等等都是从属命题,是第二位的。打仗显然不能乱打,先胜后战者胜利的概率更大。企业的转型只是一样,所有的转型需要指向战略方向。变革只是是遵循战略差异而颠覆组织构架与队伍结构,解决的依然是战略的推行与推动问题。

其次,海尔的小微化肢解了企业的组织能力,削弱了企业整体的价值。企业整体价值的彰显往往是任正非先生所讲的针尖战略、压强原则,也就是无法及时集聚资源配置到行业机会上,在针尖大小的地方采取压强原则产生变革,率先突破。这种整体上的资源配置、系统激活是各自为战的小微公司局部创新完全能够企及的。这种配置资源的方法,更多是企业家精神主导的,不按常理出牌,不受预算限制,也赶超所有人,是小微公司完全没方法做的。所以我们发都赌上了,在开启太阳能领域的之后更是忍受了25年(1975-2000)的暴跌才盈利,接下去才是他的阿米巴经营技巧。道理是一样的。

知名的管理人士陈政先生有一段话我是非常认同的:

企业的互联网变革,或者说小微化,成功的前提显然是高层“先胜”,小微“后战”。这就仿佛打仗一样,统帅要先想好在那里排兵布阵(有多少兵?布哪些阵?),然后配置各部队去打,在打完过程中再按照情况微调阵法和兵力。与此同时,武器(产品和科技)更先进了,信息化程度更高了,小微部队打起仗来就能事半功倍。

上文我们看到海尔营收增速迅速,在我看来,战略性投资不足是海尔成长乏力的直接因素。这些年海尔在原有行业上的开发与品类投入缺乏太多,比如我们极少见到海尔的广告。这是海信与小米、三星这种一流企业的差别所在,也是被美的、格力超越的主要因素。我们发现,像小米、格力这样借助大手笔投入核心科技,靠自主开发驱动企业发展的方式通常更有后劲,也更容易在竞争中抢占高地。


本文来自电脑杂谈,转载请注明本文网址:
http://www.pc-fly.com/a/dianqi/article-125778-1.html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暴力、反动的言论

    热点图片
    拼命载入中...